close

R0016082-雙峰&蜻蜓-r-1       

作者:吳凱琳、內田和俊,天下網路部整理

以下內容是嵐兒擷取的部分內容,全文內容請參考 :
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29777&page=1

至於個性內向的人,是否真如職場恐龍,等著被淘汰?

最新一期《時代》雜誌製作了有趣的封面故事《害羞的力量》(The Power of Shyness),徹底顛覆了過去對於個性的迷思。

文章引用了作家蘇珊‧坎恩(Susan Cain)剛上市新書《安靜》(Quiet: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’t Stop Talking)的研究結果顯示,會說話、又懂得做人的「魅力型」領導人可說是「損人利己」,他們能為自己爭取到較好的薪資待遇,但是卻無助於組織績效;團隊腦力激盪效果不彰,到最後往往只有愛發言的人意見被採納。

 

個性內向的領導人更能有效領導個性外向、積極主動的員工,個性外向的領導人則比較適合領導被動型員工。簡單來說,就是一種互補關係。 

 

愈虛偽,話愈多

有時無法把心中所想的事直接說出來,主要是因為考慮到對方。(這句話直接說出來可能會傷到他,如果我這樣說他應該會很高興才對)。

 

假如世上每個人如果把所思考的全部都說出來,我想社會可能會受到更多的傷害(從另一個角度看,或許是更輕快、乾脆吧!)大多人不願說出全部的想法,也是一種自我防衛(保護自己)的手段。(這樣說可能惹人討厭,如果被視為變態就完了,被他人嘲笑多羞恥,害怕被拒絕)。

 

人在何種場合會多說話呢?提示是,在所說的話正好與心中原來的目的相反的時候。也就是想要隱瞞某些事實或欺騙對方的時候。

為了隱藏自己邪惡的意圖,因此對上司或客戶講出多餘的話,反而自掘墳墓,害到自己。

 

「不要言多意寡,應該要言寡意多。」

以上是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(譯註:英文名Pythagoras of Samos,生於西元前五八○年~五百年,他也是哲學家語音樂理論家和素食主義者。)的名言。

 

意思是說,如果你是發言者,不是為了想隱瞞或欺騙,而是為了「傳達訊息」而使用語言。這時候,選擇精簡的用語也很重要。

 

但是如果擔任接受訊息者的角色,就不只要注意語言的內容,也要注意發言的數量,發現以前未曾留意到的新訊息的可能性也會因此提高。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29777&page=3 

 

 

心聽的能力=理解對方真意的能力

讓我們再確認一次「耳聞能力」與「心聽能力」的不同。

「耳聞能力」=理解語言所傳達的事實的能力。

「心聽能力」=捕捉發言者話中真意的能力。

「心聽能力」也可以說是「 解讀發言者字裡行間微妙之意的能力」。

 

擔任發言角色時,一般人的傾向是過度依賴語言,因此發言時對語言持著較強烈的意識。

 

反過來擔任受訊者角色時,現況也顯示,我們總是本能地去汲取語言以外的其他訊息要素。

 

為了解讀發言者言語之間的真義,正確讀取其發言內容,就必須提高收訊的天線角度,吸取言語之外的訊息。

 

言語之外到底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訊息呢?我們又該如何去解讀隱含在這些訊息裡的意義呢?

 

據我所知,事實上對方的真義或隱藏在內的情感,幾乎都是用非語言表達的。問題是,具體的表達方式是什麼?非語言表達比率有多高?
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29777&page=4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嵐兒 的頭像
    嵐兒

    嵐兒的部落格

    嵐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