場景一:
某大學生坐在圖書館裡,漫不經心的滑著他的平板電腦,檢查有沒有人在FB上Tag他,接著傳了封訊息給學妹,只見學妹默默的顯示「已讀過」,沒有任何的回覆。該大學生嘆了一口氣後,把平板電腦扔到一邊,拿出了他的iPod,戴上耳機,開始聽起他最愛的音樂。
桌角旁那一堆書,在今天只翻了幾頁。
場景二:
某名上班族在開會的前一天,為了聽好朋友的傷心事,不小心聊太晚了,三點才睡,但隔天早上九點要到公司。
當他一覺睡醒,發現8點40分了,他才發現衣服還沒收…
場景三:
某個人無法前往他昔日同窗的邀約,因為隔天就要交案子了。雖然早了一個禮拜就被知道他的好友約他了,但他還是等到了赴約的前一個小時,才傳了一封Line給他的昔日好友:「拍謝,隔天公司有案子要交,不去了…」
沒想到好友很憤怒的打給他罵好幾句,令人不禁深感困擾:「又不是我故意不去,還有案子要趕啊…」
場景一的大學生,大概會在期中考之前發揮他「最後一分鐘」的效率,挑燈夜戰,以免被二一,而場景二的上班族,大概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,趕上附近的捷運站,擠進人滿為患的車廂,並在車上完成大半的打扮,而場景三在趕專案的那位,偶一為之還好,若長久這樣,很快就會被朋友列為拒絕往來戶。
我們都知道我們在「最後一分鐘」的時候,做事情特別起勁,可以把之前一個月做不完的事情,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完,那滿滿的To-Do List,大概有一半會在倒數計時的時候劃掉。我們在快要遲到的時候,可以把二十分鐘的路程縮減為十分鐘。太神奇了!在最後一分鐘,火燒屁股之時,我們都成為了最有效率的工作者。
但…如果我們可以在最後一分鐘做那麼多事,那在之前,我們甚至有一天、兩天、一個禮拜甚至一個月,卻跟最後一分鐘的表現判若兩人?我們又該如何讓前面好長的時間,都像「最後一分鐘」的時候,這麼有效率呢?
1.心態的調整
火燒屁股的時候,人類的確可以發揮莫大潛能,但長期抗戰,人類能做的事更大。
就像Amazon創辦人貝佐斯所實踐的價值觀:「我們都高估了短期能做的事,低估了長久能做到的成就。」
如果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,可以完成這麼多的事,那給我們更多的時間,我們不是可以做更多?但實際上是,大多的情況下,人都是在有「很多時間」的時候任光陰流逝,但在「倒數計時」的時候,才想起「寸金難買寸光陰」。
2. 追蹤時間
你能想起你今天做過什麼嗎?上午十點二十分的時候你在幹麼?今天主要的幾件大事,你各花了幾分鐘去做?
大部份人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,都有十足的自信,但當他們開始「計帳」,開始去記錄「時間」這本最貴的戶頭,卻會發現自己根本奢侈成性,都知道時間花去哪了。杜拉克甚至在「高效能的五個習慣」當中提及,就連多數高階經理人,也有這個通病。
替金錢計帳,已經有許多人做不到了,替時間計帳,恐怕更難養成習慣,可是時間不只是金錢,金錢更買不到片段光陰。
3.凡事都有優先順序
如果我們是很忙碌的人,很可能我們也不想晚睡,可能被繁重的其他工作拖累,逼不得已要在「最後一分鐘」才完成事情。
但對於「忙來忙去」的我們,可能要去思考的是「凡事都有優先順序」。或許我們都很忙,但錯過小孩的畢業典禮,值得嗎?錯過了老婆的生日,值得嗎?
凡事都有順序,在一團亂的時候,拿出一張紙,把要做的事情寫下,再列出你有的時間,一定要按照優先順序把他們排進計劃裡,尤其是那些你錯過就不會再有的「家庭生活」與「私人時間」,別把重要的任務,或是重要的人跟日子,忘在計劃之外了。
4.效能>效率
我們在最後一分鐘的時候多半很有效率,但總體來說,會把事情拖到最後才完,這樣做事缺少效能。「效率是把事情做到好,效能是做對的事情。」
或許我們在最後一分鐘趕出產品上線了,卻發現根本沒人買單,只因為我們沒有管理時間,在最後一分鐘我們總算趕出產品了,但行銷呢?甚至退一步來說,這個產品一開始就沒有人會買。
在時間所剩不多的時候,我們越難靜下心來,去思考問題的本質,而倉促做出的決定與解決辦法,自然容易以悲劇收場。
5.資訊落差,越早Update越好
就像場景三的那位朋友,在最後一分鐘才跟別人取消赴約,這樣別人當然會生氣,很多事情,早點溝通、早點確認,才不用趕在最後一分鐘才來滅火。
另一方面,最怕的是,別人在最後一分鐘才請你去救火,從高中時代做報告、到上班做專案,甚至創業在蓋商業模式,都會遇到類似的事,提早、主動去確認訊息,但是又不會令對方不舒服,可謂溝通的一大藝術。
你也有「拖延的故事」嗎?希望這5個方法能幫到你,不過永遠要記住,「心態的調整」絕對是第一件要去做的事,心態不調整,不會有真正的改變。
本篇轉自 : http://woundero.wordpress.com/2012/09/27/go-beyond-the-last-minute/
留言列表